法治宣傳進校園?|?法德東恒開展小學生普法教育宣傳課

發(fā)布時間:2022/12/19瀏覽:0

12月13日下午,江蘇法德東恒(蘇州)律師事務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員王樹云應邀來到蘇州科技城外國語學校,為六年級的孩子們開展“以案釋法,護佑良善”普法講座。


(王樹云講課中)


六年級孩子正處于兒童期心理向青少年心理過渡期,既帶有兒童的天真,又時常表現(xiàn)出青年人的成熟。心理發(fā)展中幼稚性與獨立性的矛盾日漸突出,容易固執(zhí)己見,盲目拒絕他人的勸告和建議,對父母的認同感受到挑戰(zhàn)。這個時期也是他們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健康心態(tài)形成的關鍵期,對新事物新知識好奇心強、接受快。因此,找準六年級孩子的興趣點和家庭教育的痛點,開展適當深度的法治教育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最需要的法治教育,對他們的心理成長起到良好的引導,同時啟發(fā)孩子們對法學的求知熱情,王樹云精心準備了課件。一是深入淺出地解析法律的概念和內容。用歷史故事幫助孩子們了解法律概念的形成過程,通過案例講解法律與道德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用生活場景引導孩子們理解法律的內容。二是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對未成年犯罪人進行心理畫像,剖析未成年人犯罪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成因,并投射到生活場景當中,幫助孩子們識別生活中的惡人惡行,提醒孩子們勿以惡小而為之。三是在案例和小提問中滲透父母對孩子有管教義務的理念,通過影視短片展示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管教,使孩子從心理上認可父母管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課堂上孩子們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的熱情,他們的思考能力讓人驚喜,邏輯觀點令人耳目一新,語言表達能力非常棒。用王樹云的話說就是“我被孩子們教育了。我的課件內容還可以再深入一些,他們接得住”。王樹云用買鋼筆的場景說明什么是法律行為,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合同訂立、履行、要約、承諾等概念,并配以清明上河圖(局部)的動圖,孩子們興趣盎然,感悟出清明上河圖所蘊含的商業(yè)意境。


(選自課件)


王樹云用孩子們樂于接受的新奇、專業(yè)的語言表達對他們的要求。比如用上圖作引子,將不良行為比喻成雜草,把改正不良行為比喻成“拔除雜草”,有趣的比喻讓孩子們更容易入腦入心。在提倡養(yǎng)成好習慣時,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良好品質,成為你的標配”這樣專業(yè)又不失風趣的句子,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們向上向善,愛家人、愛集體,有責任心等,提醒孩子們遠離垃圾人,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


一個小時的課堂,孩子們情緒飽滿,互動積極,用眼睛看,用心感受,用樸素的情感回答法律問題。相信他們收獲的不僅是一節(jié)法治課,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對自己內心的叩問和對父母深切關愛的理解與包容,這也體現(xiàn)了法德東恒人關注未成年孩子健康成長的厚重情結。